难以置信!和田玉的韧性竟超过钢铁
和田玉包含了许多有趣的冷知识,这些知识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这种珍贵玉石的了解,也展示了其在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下是一些关于和田玉的冷知识:
历代开采量近万吨
从夏、商、周开始,一直到清末,有文字记载的4000多年的历史里,和田玉的产量共计9968吨,平均年产量2.5吨。具体来看,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共采和田玉3800吨,平均年产量2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共采和田玉1215吨,平均年产量1.5吨;隋、唐、宋时期共采和田玉1957吨,平均年产量2.8吨;元、明时期共采和田玉1496吨,平均年产量3.4吨;清朝共采和田玉1500吨,平均年产量5吨。而新中国成立后,从1957年到1995年间,共采和田玉9459吨,接近古代4000多年全部开采量的总和。 因此,可以说和田玉历代开采量确实近万吨。然而,具体的开采量可能会因历史记载的不完整或者考古发现的新情况而有所变动。同时,和田玉的开采量也受到了地质、气候、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具体的开采量可能会有所波动。 此外,和田玉作为一种珍贵的玉石资源,其开采和利用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和开发和田玉资源,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总的来说,和田玉历代开采量近万吨,这一数字不仅展示了和田玉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也提醒我们要关注其开采和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正式命名仅130年
和田玉正式命名仅有130年的历史。尽管和田玉的开发利用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但在清光绪九年(1883年)设立和田直隶州之前,它并没有被正式命名为“和田玉”。 在此之前,和田玉因产于昆仑山而被称为“昆山之玉”,后又因位于“于阗国”境内而被称为“于阗玉”。直到清光绪九年,和田玉才被正式命名为“和田玉”。这一命名反映了和田玉与新疆和田地区的紧密联系,但需要注意的是,和田玉并非特指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玉,而是一类产品的名称。中国把透闪石成分占98%以上的石头都命名为和田玉,都在国标范围内。 因此,尽管和田玉的历史悠久,但其正式命名的时间相对较短,仅有130年的历史。这并不影响它在玉石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反而使得这一命名更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韧性超过钢铁
和田玉的韧度极高,其抗压强度甚至超过钢铁。韧度是物体抗磨损、抗拉伸、抗压入等的能力,也可叫作抗破裂的能力。经过科学测试,和田玉的抗压强度最高可达到6541公斤/平方厘米,远超过碳钢的抗压强度。这种高韧性源于和田玉中晶体的独特分布,其结构致密如毛毯,使得分子间的作用力十分巨大。 高韧性对于雕刻玉器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品质优良的玉石必须要有韧性,玉料的韧度大,则不易破碎、耐磨,雕刻不易出现破损。在加工过程中,可塑性非常强,这对玉器的艺术造型和精雕细刻有着极大的好处。 然而,尽管和田玉的韧性很高,但其脆性也是极高的,因此在日常使用中仍需小心保护,避免磕碰。 这些冷知识不仅让我们对和田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们更加欣赏和珍视这种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珍贵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