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有价玉无价”,这句话放在羊脂玉身上再合适不过。羊脂白玉从1992年的价格为100元一公斤涨到现在的30万元、50万元,甚至100万元、200万元一公斤。从过去以公斤计价,到现在的以块计价、以克计价,短短的十几年中,价格翻了数千倍。
其实,早在3500年前的殷商,昆仑山出产的玉石已经传入中原,春秋战国以后,和田玉逐渐成为历代帝王和王公贵族使用的玉料,也就是说帝王将相才有资格佩上等白玉,西汉“皇后之玺”就是利用晶莹无瑕的羊脂白籽玉琢成。
羊脂玉自古稀有,它晶莹,细腻,洁白,光亮、温润、细密、油脂等,上佳者,“白如截肪”,好似刚刚割开的肥羊肉脂肪,而只有上层社会才有资格有权利使用温润的白玉料子。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这谓之古人心中的“德”。
“仁、义、智、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玉德,不过“温润”二字,而和田白玉尤其是羊脂玉身上的“温润”,是世间宝物最好承携。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国人形成了崇尚玉器的传统,有一套丰富的传统玉文化体系,这一点对自古以来声名显赫的和田玉,特别是羊脂白玉价值的急剧上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稀有性
物以稀为贵,产量越少需求量越大,价值就越高。这是收藏品的规律。
“恰如其分的稀少”也是影响羊脂玉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产量稀少会导致价格高,但如果一旦过于稀少,以至于人们无法认识到它,甚至慢慢地忘掉了它的美丽,市场的需求自然会减少,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另外,可能没有人会去宣传市场上几乎买不到的产品。
耐久性
对于宝玉石的收藏,我们在评价它的价值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它的耐用性,羊脂玉就是这样。
白玉从远古的时候就被人类所认识,并广泛地用作工具、武器以及宗教祭祀的神器,其坚韧耐用,日久弥新的特点为古代中国人所崇尚。羊脂玉看似柔软,其实硬度极高,内质刚强坚韧,可谓“刚柔并济”,可以长久的佩带使用和传承,尤其是羊脂玉,其性质极其稳定。基于此,历代琢玉器名家无不将它作为雕刻的首选玉石。若一件收藏品,物理属性化学属性太容易发生变化,其价值会大打折扣。
文化价值
羊脂玉用一种“精光内蕴”的美,吸引了中国人几千年。
它油润细腻的质地,“色如截脂”的净白,“常如肥物所染”的光泽,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含蓄的审美观念,不张扬,不艳丽,不耀眼,羊脂玉的美丽之中有一种神秘的魅力,多少人为之痴狂陶醉,千金散尽亦不悔。
中国人关于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的种种论述,玉文化扎根于华夏种族的基因,无法磨灭;人们更将玉石的人文内涵提高到了一种神圣的地步,他们将玉石的品质、色彩对应上了人品、文化内涵,将羊脂玉视作最能代表尊贵高雅富贵的君子玉、收藏品,将它一代代传承给后人,生生不息。
体积小
收藏品艺术品忌讳体量过大或者过小的作品。
比如今年的苏富比秋拍,大体积黄花梨家居便不太受市场待见。显然,体积小,便于携带、收藏是羊脂玉价高的一大因素。自古以来达官贵人、商界巨贾们热忠于投资于珠宝玉器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它们体积大多偏小,这极大方便了他们随时亲自、秘密地保存和转移大量的资产,又可长期保值。
羊脂白玉自古以来就极受重视,乃玉中极品,弥足珍贵。它不但象征着权力、富贵、力量、君子高德,而且象征着“高贵、美好、吉祥、温柔、安谧”的世俗情感。“玉的文化价值是我们平时最容易忽视的,和田玉需求是随着人们的逐步了解而增长的,人们了解的越多,需求越多,强烈的需求反过来会刺激市场的扩大。”钟林元表示。
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古董认识、喜爱程度的提高,我国很多地区的假古董制造之风也愈演愈烈,假古玉制造又是首当其冲。在目前的现代生产技术面前,仿古玉的逼真程度是非常高的。
假古玉制造者熟悉古玉鉴定,很多制造方式是针对古玉鉴定而来的。一些鉴定经验或诀窍刚被披露.作假者便把它运用到了假古玉的制造中,使鉴定经验成为过去。因此,识别现代仿古玉,必须时刻了解古玉仿伪技术的特点及发展,要认真分析古玉的特征,善于观察、比较,只谈真伪而少讲缘由。
这种方式自古有之。故宫存有一些清代仿古玉,仿制品与原件存于同一匣内,尺寸、样式、工艺非常接近。新作品又做了旧,很难区别。这类器物在现代作品中更多。由于现代制玉者中一些人手中无真玉可仿,因而变换方式,照图册仿制。市场上能见到很多仿图录玉件,如仿红山文化玉龙、玉鸟.仿汉代玉马、玉兽,仿战国璧、璜、佩等。
▲左为红山文化玉龙,右为仿品
如此做法亦自古有之。尤其是清代的一些玉器,往往在局部采用古器造型,但多数不做旧。现代的仿古玉者为了掩饰仿古的意图.使自己的作品不易被别人识破,在仿古时有意将器型或纹饰加以变化,这类作品给人一种看不明白的感觉。
拼接是各类仿古器物中普遍采用的方法。把几个不同器物的局部凑到一起,组成新的作品,这样的作品细看时,看到哪一个局部,都使人觉得对;但整体风格不伦不类,有时还会出现将不同时代风格的作品拼到一起的现象。
这类作品略有一点古器的意味,但带有很大的想象成分。其造型奇特,工艺颇为古朴.使人感到不知为何物,不知为何用。而出售者又能编造出很多故事。鉴玉者遇到这类作品时尤其需要注意。
这是古玉做旧的一种方法。把玉器表面纹饰做得模模糊糊,细部纹饰似有似无,很像古玉受蚀的样子。这类作品上往往出现不该模糊的纹饰反而模糊不清的情况,尤其是一些仿古璧、璜,上面的谷纹模糊.是人为而致。事实上,古玉器中纹饰模糊的作品是有的,但数量很少,模糊纹分布得又很合理.鉴别时需注意分别。
即在一般的器物上加饰古代纹饰。如在方形印色盒上加上战国勾云纹、蟠螭纹等,因而在识别古玉时不仅要看纹饰,还要看造型,求得纹饰及造型的统一。
仿古玉做旧时,一般都进行人工染色。许多作品带有重色.最常见的为黑漆古、枣皮红及石灰沁。黑漆古整体为黑褐色;枣皮红整体为红褐色,色厚重而不见玉材本色;石灰沁为白色,作伪者或将器物表面烧成斑驳状,斑坑中施色;或于器物表面烧出一层,白而微透;或于玉上制出一块一块若石灰膏,或呈斑片状沁。
体积超大或构图复杂的较常见作品,有很强的特殊感。另外,作品样式若同已知图录上玉器相同,或某些铜器、陶瓷作品局部相同时.就要认真分析这件作品是否采用了移植方式进行造型设计。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现代化工技术被引入仿古玉作旧领域.使得仿古玉制作水平大为提高。